業務整天建議你解約?一張表透露保險市場大真相

台灣人「愛買保險」,投保率為全球前十名。在當大家都在買的同時,反應出市場如此飽和,也不禁讓翔想思考,「假設這麼愛買保單,那投保率理論上不可能這麼少,中間到底有多少人解約?」

這樣的大膽假設下,讓翔想燃起追求數據的好奇心,底下讓我們來看看台灣人的投保狀況吧!

 

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投保率

新契約
商業保險是長年期的契約,而第一年成立契約俗稱「新契約」,近十年平均新契約,每年約以 600 萬件成長。

有效契約
累計過往至統計當年,保單依舊有效的契約,截至 2020 年有效契約 6137 萬件。

投保率
利用契約件數與台灣人口做比較,顯示目前台灣投保的狀況。

而近十年的投保狀況如下統計表。

截圖 2021 08 17 下午2.17.41 e1629181116249

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壽險財業務統計

 

每年有 600 萬件的新契約,但每年有效契約僅以 125 萬左右增加,這每年差了約 475 萬件(佔比 80%)的契約去哪了?

 

產業觀點1 資產型保單購買動機過短或不明確

根據保發中心統計,台灣人有將近 87% 的保單是資產型險種,如終身壽險、儲蓄險、年金險、投資型保單等;另外 13% 為意外或健康類的險種,如醫療險、意外險等。
這數據對於「大家都買醫療險」的刻板印象可能有很大出入,但寫實的反應投保比重有蠻大比重在資產型保單上

資產型保單在承保時,一定要有其「目的性」,皆是成立保險時很重要的原因,熱門的原因如下:

「我買個身價,以防萬一遇到不幸事,至少還留個什麼下來」、
「我管不了自己的存錢能力,這樣做能被動儲蓄」、
「我想在幾年後有一筆錢作為購屋頭期款」、
「現代的小孩生活夠辛苦了,退休時我不想讓子女留下負擔」等等,甚至依照自己生活上的需求,皆可當作設定目標的好理由。

然而許多人買保險並非這樣,實際上僅就帳面上的數字或文字(如 3% 利率、年年還本、保本等),或是在銷售上的話術(如「穩定投資讓你資金翻倍」、「複利效益讓你擁有被動收入」、「用利息就能買保單」等),運用一些誇大、片面詞彙來吸引目光,然後就買單了。
除了短年期想資產配置的理由外,因衝動所購買,或是因衝動而後悔,最終僅能解約來收場。

 

產業觀點2 醫療險型態與時俱進

讓我們思考一件事,假設在 20 年前,身旁某人得到癌症,
當時有何方式檢查?檢查後處理方式?當下是什麼狀況?

舉以前被認為不治之症的癌症為例,不一定所有類型的癌症都能檢查得到,檢查到的大概也是二期以上的狀態,當時傳統化放療,也並非能有效治療。更別提有預防醫學的觀念了。

醫療險的型態過往至今有截然不同的轉變,並非僅有癌症,各式醫療上的疑難雜症都獲得品質上的提升,許多對於風險轉嫁能力高的商品紛紛推出。舊有的保險商品,有些已明顯不符現在用錢所需,確實是需要「汰弱留強」的!這也會是造成解約的原因。

 

總結

保障型商品可以優先思考「如果此刻就發生風險,這些保險夠用嗎?」,資產型商品則可思考「我選擇使用這樣的保險作為金融工具的配置,目的性在哪?

保險商品是死的,人是活的」,商業保險推出的每種商品皆有其設計的初衷,不過僅是符合個人需求的工具而已。成立契約時的目的性至關重要,唯有真的符合自己的需求,才是真正好的保險。若手邊的保單檢視完不符合現在的需求、家庭狀況,那適時調整保單也是一個正確的好選擇!

你認為這些數據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?歡迎與翔想分享你的寶貴意見哦!

 

延伸閱讀:保險入門必看觀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