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讀⎮ 醫療保險自我檢視策略

台灣的醫療體制及技術在全球中佔有一席地位,從內政部公告的生命表中,每過 5 年就增加平均餘命 1 歲的觀點來看,台灣人獲得的醫療處於一個相對高的標準,許多病症都仰賴科技進步有了解方,不少國外人士甚至會成立醫療團來台治療。

全民健保制度在這幾十年來的醫療技術演變過程中,絕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目前大部分的醫療費用轉嫁於健保,不過由於希望觸及到更多受惠者,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兩大重要變革,一是健保給付不再侷限於現行醫療院所,長照、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;二是健保往前延伸,擴及公共衛生、預防醫學等領域。
健保的政策,很明顯的是為了廣大投保者,在不同面向提供部分的補助。但健保年度預算漸漸受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,醫療費用部分連年增加,對於受惠者在補助上的「深度」大受影響。

商業保險是在面臨如此狀況時最好的風險轉嫁工具。不過在壽險顧問與客戶談論這話題時,一般人總會有「我怎麼買都不夠」等被銷售的壓力。事實上為了商品而買的保單確實會讓你買不完

pexels calvin west 5059329 scaled e1629714788395

說了這麼多前言,其實是在過濾觀眾。這是一篇很八股的議題,如果你覺得只是想看看商品,你可以轉台;如果你有買保險了,到時候遇到再說,那看看本站其他文章有無符合口味。今天翔想要從「用錢」角度來告訴你,一筆保費預算,怎麼選?如何買?最適合你!

 

用錢?

一點也沒錯!
自我檢視重點中的重點,就是「我要用錢時,怎麼辦?」
倘若你繳了保費,你一定希望在面臨風險時有一筆錢理賠下來,這就是用錢;倘若你沒有買保險,那面臨風險時同樣也是用錢,不過差別在這筆錢是自己的口袋或親人的口袋拿出來。

所以由此可知,保險即是守護用錢的行為不被風險改變,讓花錢變得不是壓力。

繳保費也是用錢,一般規劃保障型商品會運用「雙十原則」來做保費總預算考量,利用薪水的 1/10,來達到 10 倍額度的保障槓桿。根據保發中心有效契約統計資料,每年新契約與有效契約不成正比的數據告訴我們,適切保費與正確投保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環節。

人身風險也並非來自醫療上而已,因此在雙十原則下的保費收入也應涵蓋整個人身風險,才是正確的規劃方式。

 

會花什麼錢?

本篇針對醫療議題上來探討。一個醫療的「支出結果」大致上能分成三種:

一、醫院上的花費
一般在醫院內產生的費用,如住院費、手術費、材料費、藥品費、檢查費等,泛指醫院上的花費,為決大部分面臨醫療行為時,所產生的第一類費用。

二、收入上的花費
在治療期間所衍伸出的費用,如請假扣薪/關店無營業、往來醫院通勤費用、治療期間食用營養品/補給品、輔具等,這些可能因一個醫療行為衍伸出的隱形花費(特別留意照顧者被照顧者,皆要考量進去),不一定每筆都是大錢,但整個環節總計下來費用肯定不小。

三、生活費用
扣除掉上述兩種之外,且當這場疾病或症狀拖延了一陣子,所產生的費用,例如「得了癌症,我希望自己在家休息至少 6 個月」。
這當下分為兩層面考量,一是在沒收入情況下的基本生活費用,如柴米油鹽醬醋茶、水電、瓦斯、網路、房貸等費用;二是這樣的沒收入是因修養而來,當中修養所需的營養品/補給品、室內無障礙空間/輔具、拋棄式醫療耗材、短期看護等項目。

 

保險因應對策

商業保險的設計,一定有其對應的目的,有正確的商品對照,在遇到風險時才能適當地來轉嫁。同樣依照上段分類給予對策:

一、醫院上的花費
保險商品可選擇實支實付
實支實付為現行轉嫁醫療費用最大的槓桿,可在住院/門診期間將住院費、手術費、雜費等項目,特別注意在討論手術及雜費的選擇時,因自費價格會不只有唯一的選擇,因此額度一定要足夠,可保留「選擇」更高醫療品質的機會!

二、收入上的花費
保險商品可選擇定額給付終身醫療
這類隱形花費,通常收據帳單是無法請領理賠的。此類商品特性是透過「住院天數」及「手術項目比例」等項目,理賠一筆錢,用來轉嫁收入上的花費。

三、生活費用
保險商品可選擇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重大傷病卡保險癌症險等。
依照上述保險商品項目,固定給付一筆錢,如符合重大疾病理賠一筆 100 萬。此類商品用意是避免生活花費產生問題,因為在疾病或症狀當下,我們是扎扎實實的從存款裡頭掏錢出來使用,而假設掏出 100 萬來使用,那形同於浪費掉幾年來辛苦存下來的積蓄了。

 

這筆錢拿來付醫院帳單錢,夠用嗎?
特別注意!第二、三類的理賠金額絕非拿來轉嫁醫院上的帳單(僅有實支實付能有轉嫁能力),這是翔想在眾多保單檢視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。

 

總結

以上為醫療保險入門的觀念,保險公司若推出其他商品,都利用其特性分類在上述三項裡面。現售每間保險公司所推出的商品一定都會有上述項目,有些公司文化則喜歡為了單一風險額外設計出商品來販售,如骨折險、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險等,皆是特定項目額外的保障(但同時也是多了保費支出)。

保險談論即是用錢行為,我們先了解「會花什麼錢」,透過倒敘法來回推需要對應哪種保險,才是轉嫁風險的上上策。

「你可以說錢不一定要花在刀口上,但真正刀口上的總是得花錢。」

翔想建議要擁有「先求有,再求更好」的觀念,人身風險不僅只有產生在醫療上,再求更好前,請先檢視自己保障的「廣度」,行有餘力再去著墨「深度」,也才不會淪為「我怎麼買也買不完」的狀態。

 

延伸閱讀:必讀⎮ 淺談保險觀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