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讀⎮ 理財入門 – 錢都到哪去了?
「我也不知道錢花去哪了…」
「生活都不夠用了,我哪有錢去買 XX (股票、基金、保險、房等等)」
這是翔想在量身規劃客戶保單時,最一開始且最常聽到的回答,相信你過往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。
「投資」不等於「理財」,兩者請分開來看
底下理財觀念分享,不會提及如何投資。
許多文章很喜歡順口講出投資理財講,翔想必須說這名詞並非跟一般大眾的共識一致,多數行為是消費者半知半解時混淆了。「人不理財,財不理你」,有可能急需用錢但你的股票最近空頭不斷,這時浪費掉的不僅僅是錢,更寶貴的是時機及時間了,又或者斷送掉別人對你的期待。因此有一定的理財基礎下,才能不疾不徐地累積自己的各項財富。
底下歸類幾點為理財的心法作為實質參考。
釐清收支的必要性
理財,理自己的財,怎麼理?
開始的第一步,則是將你生活中現有的收入及支出分類出來(尤其是支出),如此有助於建立屬於自己的消費習慣,改善支出狀況,並作出適當規劃配置。
入門版
二分法,必要開銷及享樂開銷。
必要開銷不單就食衣住行來思考,而是以「維持基本生活機能」的開銷為出發點,來將每個月的花費記錄下來,例如柴米油鹽醬醋茶、水電費、瓦斯費、網路費、手機費、各種稅、保險費等,其餘費用則歸類在「享樂開銷」。
基本版
上述入門版再進行延伸。
必要開銷內可拆分基本吃喝、生活空間費用、各種稅、保障型保費、資產型保費等,享樂開銷內可拆分享樂吃喝、旅遊基金、交際費、雜費等,如此一來可更完整回顧哪些有超支狀況,進而做出調整。
基本版再延伸
搭配現有軟體或 app 資源來記錄,如果連結電子發票號碼,電子發票類的支出則免記帳,系統會自動把當次支出歸類並記錄。
在收支分類上還有更進階的做法,例如因為中小企業營運、盈餘分配、多元資產規劃等需求,一般的收支分類就不適合使用,必須讓專業人士來規劃,在此篇入門解說暫不做討論。
多元帳戶的約束
根據主計處 110 年統計,台灣社會約 1130 萬名勞工,顯示台灣人口內有將近一半的人都是上班族,這龐大的受薪階級,收入佔比大部分來自於「薪水」,也就是這些人的財富累積,先不論投資面,都是從扣完種種費用後的淨收入存下來的。
網路上常常出現「錢錢沒有不見,我只是把它變成我喜歡的東西」的梗圖
其實我們很難違背人性,常見包含電商限時或限量促銷、各種團購、夢想清單中的項目等,我們除了基本生活外,享樂生活更有助於個人身心上的健康。不過由於人不僅僅活在當下,透過多元帳戶來設定自己花錢用途,可幫助自己保留下一步用錢的彈性。
而作法非常簡單,只需要去不同銀行開戶,並透過 ACH 自動轉帳機制,每月薪資戶自動轉固定金額至某用途的帳戶。
例如:(透過釐清收支)
每個月固定匯入 5000 元至 A 投資帳戶;
每個月固定匯入 3000 元供 B 保險費帳戶;
每個月固定匯入 10000 元至 C 房貸帳戶;
每個月固定匯入 2000 元至 D 旅遊基金帳戶;
擁有一個 E 帳戶為緊急預備金帳戶,防範於突然,如果因緊急而花掉後,應補足該有的帳戶水位。
翔想曾遇到一位前輩,在我問起他生活開銷時,他不以為然的跟我說,
「我薪水一下來,薪資戶剩下 10000 元,其他都變不見了,都在各個戶頭裡,這些帳戶甚至沒開通網路銀行(只有本子),因為那些都有自己的用途在,不會隨意去動那些帳戶。我就這剩下來的錢來吃喝花費,每個月有剩餘的錢還會感到小確幸。」當下翔想只覺得為何他能講的如此灑脫,看來這就是多元帳戶帶來的力量了!
推薦作法
翔想自己本身是使用基本版再延伸來做收支控管,推薦使用 CWmoney app,好處是有個快捷記帳功能,紀錄時不需要打開 app,報表上可選定週月年等方式進行回顧,圖表顯示非常直覺。
剛才成這習慣並不容易,起初我會固定設晚上9點的鬧鐘,固定紀錄一天的花費,不過久而久之已養成隨時記帳的習慣,並且每兩週看報表一次。此外帳戶設置方面,翔想把帳戶分成生活花費、一般儲蓄帳戶、房貸、保費等類型,並且現在規律用生活花費帳戶提領現金及信用卡扣款,如此作為理財的控管,讓翔想在用錢上更清楚明瞭。
本文著重在一般大眾的理財方式改善,不過每個人的工作賺錢能力不同,若你在賺錢能力上已超乎常人的水準,對於生活上的種種花費根本不是負擔,則可以往資產配置來做下個階段的思考。針對理財上的支出分類,用入門版的二分法來粗略檢視支出狀況也是個好選擇。
總結
「開源」與「節流」兩者同時重要,翔想認為在累積個人資產的起步,應該從「節流」做起,而節流就是理財。
理財就像我們出遊的行前整理,行李箱/背包空間有限,如何妥善的收納並容易找尋,關乎遇到需求時的靈機應變。因此唯有清楚明白自己的開銷,並且執行多元帳戶的約束,才能在理財上看到更多用錢上的彈性,在人生的旅程上才能百戰不殆!
以上關於理財的入門分享,若您有問題想討論,又或者更複雜的個人或商業帳務問題,都可透過臉書粉絲團詢問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