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讀⎮ 保險二分法:定期與終身的迷思?

大多數人都擁有保單,多數的反對問題就在於「我已經負擔一部分了,實在無法再多買保險。」

翔想在晤談後給建議時,對於某些不信邪的客戶,我會主動提出「我用你現在負擔的保費預算,給你一份更多保障的建議」來先吸引客戶了解保障本質。

這方法先不代表能提高成交率,但屢試不爽,即便是 20 年前投保的保費,還是有辦法用相同保費預算規劃出更高保障。保險商品其實很難一語帶過,帶有個明確的商品二分法,也就是本篇將要討論的險種區別,定期型態與終身型態的不同,這不同造成的結果天差地遠,有人理賠經驗覺得實在超值,有些人理賠經驗卻是幹幹叫,要賠什麼沒什麼。就讓翔想帶你看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吧!

保險契約猶如居住在一間房子

終身
定期
坪數壽險保障額度
家具醫療保障種類

人活著就有居住的問題,而這比喻最為貼切,一間房子可以選擇用買的或租的,而居住空間猶如我們在責任重大期內的「需求」。一間價值 1500 萬的公寓,可以選每月繳房貸 4 萬,也可選每月繳房租 2 萬,同樣都能享有一間 30 坪大的生活空間,這就是定期與終身。有了這觀念,就可近一步來了解幾項差異:

保費多≠保額高
大部分的人以為高保費可換得高保障,但前提需要選對商品種類。若同樣有 1000 萬的壽險需求(例如:繳房貸、育兒等顯性需求),終身型年繳保費可能需要 20 萬,而定期型年繳保費可能不到 2 萬就搞定了。兩者同樣在有效期限內身故皆理賠 1000 萬身故金,就如同不管是租屋、買屋,皆享有 30 坪的生活空間一樣。

成本與費用的居別
買房如同累積資產,因此繳保費有如成本的概念,這筆契約累積著價值;租房如同繳電話費,因此繳保費有如費用的概念,若期間到無使用到這麼多坪數,那房租也要不回來。

 

不同險種的終身與定期差異

這絕對是個很大的差異,以往我們以為有買的保障,實際上可能會有落差!底下舉常見兩例險種:醫療險與壽險,在終身與定期上的差異。

哪種比較好?

醫療險而言,翔想優先推薦定期型的商品。終身型醫療險常常面臨底下問題

1. 無雜費的理賠項目
2. 手術乘計比例後,大多僅夠支付一般傳統型手術
3. 保障有總上限理賠金額,超過該金額形同無保障一樣
4. 部分商品受限「住院」,若改以門診治療,可能要看當下公司規定

上述幾點,這些通常都是在花錢時候才深深能體會的事,皆是定期險能解決的事。不過得留意醫療的定期險為自然費率,也就是隨著保戶年齡提高,相對年齡危險係數提高,保費會逐步增加。

終身型醫療險,翔想把它歸類為「定額給付」。它雖無法帶來治療費用上的槓桿,但是會理賠一筆費用,作為收入補貼用,實無風險轉嫁的能力。這點在規劃保險時,許多人會被「終身」兩個字所誤導,在有限保費預算下常常花大把錢於此。(更多醫療險相關請參閱:必讀⎮ 醫療保險自我檢視策略

 

壽險而言,選擇終身或定期,背後各有其運用的價值,兩者選擇各有其考量。

例如
30 歲小金是投資套利主義者,雖眼光沒到獨步全球的程度,但過往獲利經驗帶來不少財富進帳。因家庭成員有兩個小孩,因此深知壽險保障的重要性,因此花了 1.5 萬年繳保費,透過 1,000 萬的定期壽險保障守護萬一帶來的不幸,避免原打造幸福家庭的投資財富,因個人變掛而影響美好家庭。

例如
30 歲小銀在科技業上班,頻時忙於工作,下班得照顧兩個小孩,無心思鑽研投資理財,他也清楚錢放在身邊會留不住,總會變成喜歡的東西。而小銀同樣也深知壽險保障為家庭帶來的重要性,因此花了 20 萬年繳保費,透過 1,000 萬的終身壽險來守護家庭;而當他家庭責任慢慢卸下,同時面臨該退休的同時,這筆契約也幫他累積了千萬的資金,供他退休時可運用。

若以保障觀點論 cp 值,定期型壽險絕對會帶來滿滿的保障槓桿。但若因其他想法或需求的全盤考量下,人總會希望資產能被累積下來,終身型壽險帶來的不只有保障槓桿,更是身價、安心、尊嚴、公平分配等好處,實則運用下來會比定期型壽險的多元。

 

總結

30~45 歲的族群而言,若以一般國民平均所得來估算,在這時期擁有定期險來規劃,對於補足風險缺口絕對是階段性必備選擇,利用小保費換得大槓桿;若您是高收入族群高儲蓄族群,在壽險額度上可優先參考終身型態商品,這類商品不僅是保障,更是資產配置的管道之一,生前也能享有許多權益。

購買保險,需要針對財物狀況生活需求來做衡量,而每個人的想法及觀點皆不同,也因此需要晤談、需要量身定制。而現況是台灣人早期太愛買終身型商品,沒有結合財務狀況衡量下,僅擁有的低保額保障,能起的作用有限。保單檢視應隨人的不同階段來週期性檢視,並非「買很多了」來一言以蔽之,增加些定期型商品,可讓風險發生時擁有更充裕的時間與預算彈性!

 

延伸閱讀:必讀⎮ 理財入門 – 錢都到哪去了?

延伸閱讀:必讀⎮ 淺談保險觀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