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爸媽甭荒!新生兒保障規劃策略

開頭先說聲抱歉,這並非在質疑你,而是翔想最常遇到的保單需求了。
時常會被問起「你們有沒有新生兒保單」的問題,又或者「你們家跟別家有什麼不一樣?」、「你先傳你的來讓我比較一下」等,同樣身為父母的翔想,能體會當時顧小孩的辛苦,又要忙處理保單的事,兩邊都是全新要探索的領域。

翔想整理了幾條思路,讓新手爸媽的你,百感交集又要面臨業務熱情攻勢,又或者親戚保險員情勒壓力下,能客觀思考並做出選擇。

 

pexels vidal balielo jr 4005600 scaled e1630947759935

 

如果沒有保險而發生風險,會怎樣?

答案很簡單,就是為人父為人母得掏錢來負擔,如住院費、醫藥費等。
這絕不是附和那群「不信任風險」的人哦!其實這反應一件殘酷事實,風險發生時面臨醫療品質的選擇上就與家庭經濟直接連結了

例如
「住院時沒保險,隔壁床位的小孩整夜哭泣,就只好忍了。」
「動手術時,醫生提供傳統及新式手術或醫材,價格對於療效或副作用皆有關聯性,這時就喪失選擇的權利了。」
「出院後可能需要的營養品,或是安慰心靈的高單價玩具,只好對不起荷包君了。」
「為了醫療品質上的選擇,夫妻為錢鬧不攏,而吵架成為孩子的成長陰影或學習榜樣。」

小孩子發生風險,對於家長而言,最至關重要的莫過於「會不會影響他將來身心靈」,成長過程的細節是每個家長都時刻關心的,遇到風險由保險來轉嫁,才是不幸中的萬幸,防止原有的期待盡可能不受風險影響。

 

新生兒保障的方向與需求?

身為新手爸媽的你,在參照建議書前可捫心自問這兩個問題
你擔心孩子發生怎樣風險?」、
你擔心他發生的哪些風險,是會對家庭造成大損失?」。

只要是人,其實對於保障型商品的需求及邏輯都是相通的,不同的則是這人在家庭中是否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了

翔想常玩笑的形容自己的小孩,從嬰兒到會爬,再從會爬到會走跳,完全是個全殘人士的成功復健過程。若發生一些鳥事,那莫過於就是爸媽請假、爸媽陪伴住院、爸媽掏錢。

至於這「鳥事」,疾病與意外佔絕大多數,商品規劃時著重於醫療險意外險即可,規劃細節請見「必讀⎮ 醫療保險自我檢視策略」。

 

若投保了,這份保障你願意支付多久?

擁有保單是必須繳費的,但這常常是新手爸媽會忽略的地方,常見的矛盾如下

「全為保障型商品,但幾乎都是自然費率,請問保費繳到哪一年對你是負擔?」
「這筆保費不低,整個家庭保費加總與財務規劃不太一致,會不會繳費途中就解約?」
「只顧孩子的保障,家長的保障微乎其微,若家長無法在工作賺錢,甚至不幸離世了,孩子保費誰負擔?」

保險強調的是,風險發生前後都要有金錢上的平衡與心靈上平和,在顧及孩子保障時,整個家庭經濟應擺在前面優先做考量。

參考做法1 皆由家長繳完
普遍家長當時年齡為 25~35 歲,因此在終身型態商品的保費設計,可做 10 或 20 年期,如此可在工作賺錢期間把部分費用繳完。剩下一年期的項目,到時可再斟酌給小孩子負擔。

參考做法2 孩子工作賺錢後自己去承擔保費
可設定經濟獨立年齡,例如 25 歲。此時所有商品盡可能選擇有「歲滿期」的繳費方式,如繳費至 55 歲即為歲滿期制。其優點在於把整個保費攤提在更長年期,相同預算下可擁有更多保額(又換角度是相同保額下節省更多預算),此外對於往後經濟獨立時還保留可調整商品的空間。(做法2為現代家庭常見做法

 

總結

以商品面而言,新生兒保單著重在醫療與意外的規劃,至於保額多少算夠,取決於各地醫療體系及個人預期醫療品質,另外家庭的財務狀況與風險後收入上的損失也需納入考量。此部分可多參考壽險顧問的建議,罐頭保單僅是觀念溝通用,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需求。

對翔想而言,還是老話一句「爸媽是孩子的天,爸媽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險!」,孩子的保單固然重要,但爸媽是孩子的唯一避風港,新聞上常常見到這樣的避風港消失後造成的家庭悲劇,這也是翔想如此重視「家庭保障」了!

 

延伸閱讀:必讀⎮ 醫療保險自我檢視策略

延伸閱讀:必讀⎮ 家庭保障